近日,“日本制造”再遇危机。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24日,日本大型重工业公司IHI宣布,其子公司IHI原动机曾篡改船舶和陆地用发动机的燃油数据。为了让测试数据看起来更“漂亮”,2003年以来,该公司生产的5537台用于船舶等设备的发动机中,
有4361台涉及数据造假,占比高达近79%。
25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已进驻了IHI原动机公司位于群马县和新潟县的两家工厂,对发动机数据篡改一事进行调查。据悉,前者可能从2001年开始同样造假,
后者可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据造假
。IHI公司副社长盛田英夫已在此前的记者会上鞠躬致歉,并表示:“这是对客户信任的背叛。公司的制造基础已被动摇,情况严峻。”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告诉第一财经,日本有三大重工业巨头
,分别是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以及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也就是现在的IHI,
“三家都是以生产内燃机、发动机为主,主要用于飞机、船舶、汽车等方面。IHI尤其是在渔船、大型船舶的发动机制造方面非常有名,大型飞机制造商波音、空客都是IHI的客户。”
IHI相关产品(来源:公司官网)
从造船业起家
据日媒报道,此次曝光的问题源自公司内部人员的举报。目前,IHI原动机公司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造假,即出货前进行测试测量的引擎油耗数据,以及引擎的气体排放量。其中,引擎油耗数据造假,并不难理解,比如同类产品中,单位油耗量越小的产品越容易受到买家青睐。而引擎气体排放量方面的造假,则对于以“绿色”为卖点和吸引点的IHI原动机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打击。
据悉,问题产品除了用于船舶外,还涉及火车和发电设备。日本海上保安厅和北海道旅客铁路公司是IHI的客户,使用了公司载有问题发动机的相关产品。此外,还有43台被用于核电站的紧急发电机上。目前,厂商方面表示尚未收到相关产品在安全方面出现问题的报告。
针对数据造假问题,日本国土交通省已要求企业进行自查和整改,并在5月末之前提交报告。这一措施使得IHI所制造的发动机暂时无法交付。
对于此次IHI被曝光的数据篡改丑闻,让陈言印象深刻的是,首先造假时间之长,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长达30年之久;其次,造假数量也颇为巨大,有问题的发动机占比高达79%,“这些设备多用在船舶上,好在目前还没看到因造假出现重大的机械事故,基本局限在能耗领域数字的调动。如果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公司网站信息显示,IHI创办于1853年,起初仅在石川岛附近建设造船厂,至今拥有160年以上。一战后公司开始涉足汽车及飞行器制造业务,此后通过各种收并购不断壮大。2007年由原先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更名为现在的IHI。在160多年的历史中,IHI曾经创下了多个“第一”,比如制造了日本民间的第一艘蒸汽船、日本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存储罐,以及世界最长的吊桥-明石海峡大桥。
就公司涉及的业务范围来看,IHI其实在工程机械、航空、海洋经济等领域均有涉及,但发动机是相对主营板块。除了制造航空发动机,IHI也承接航空发动机的维护保养工作,更是日本重要的军事防务产品供应商。
当然,随着市场变化,IHI也在灵活应对,调整其产业布局。比如航空宇宙产业曾在1965年仅公司总体份额占2%,但如今已是公司最赚钱的产业。IHI最早参与了日本的航空宇宙技术的开发,设计、生产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比如备受日本各界关注的小型火箭“埃普西隆”以及日本首款私营火箭Space One KAIROS等,都由IHI航天部门参与研发。
最新消息显示,4月19日IHI公司宣布在氢燃料电池和飞机电气化技术的开发方面取得进展。公司表示,这两项技术与日本的下一代飞机开发项目有关,将持续至2029年,“这种零排放装置可为一款40多个座位的电动飞机提供动力,巡航时间超过3小时。”
制造业丑闻拖累经济
其实,IHI子公司涉嫌篡改发动机数据,并不是与日本制造业相关的首起丑闻。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厂商各类违规和造假丑闻时有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月29日,作为日本车企巨头丰田的子公司,丰田自动织机公司生产的4款发动机被曝“尾气排放测试数据造假”,丰田汽车决定停止相关柴油车出货。就在去年12月底,同属丰田子公司的大发工业承认,公司存在174项违规操作,将暂停国内外所有正在生产的车型出货。此前,大发还被曝出汽车侧面撞击安全性测试数据造假。当时由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大发工业公司数据造假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从2014年开始,开始出现群体性违规。报告还指称,现场负责人在生产时间表和成本控制等多重压力下,被迫实施舞弊。
而在更早的2021年,三菱电机被曝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可能持续30年之久;同年,制药企业小林化工也被曝造假,累计已有200多名患者在服用该公司药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受损。2017年8月,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深陷“造假门”,被曝产品篡改数据、以次充好。神户制钢所彼时承认,相关产品用以制作汽车、新干线和飞机等,交付给了总共大约500家国内外客户,涉及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
陈言告诉第一财经,其实外界一直对日本企业的产品非常信任,但现在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诸如丰田等大企业也频频陷于造假丑闻。“当企业不再追求质量和真实性,在无法完成好的质量、节能模式时,选择以造假维持表面,会给社会带来对日本产品巨大的不信任。这是日本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他说道。
陈言强调,尤其是当前日本制造在价格、品牌、质量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挑战时,当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处于下行通道时,比如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有限等,后续企业的应对值得观望。他希望日本企业能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继续保持沉稳的生产方式,而不仅仅追求表面数据。
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访对象告诉第一财经,其中既有日本企业文化的原因,也与日本企业缺乏创新驱动密不可分,“比如现代企业治理理念与日本传统企业文化和管理观念出现了隔阂,导致日本企业在追求短期收益和长期经营战略之间出现诸多问题。”
日本制造业在深陷各种丑闻之际,日本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拖累。日本央行今年4月1日公布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3月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从去年12月的13下滑至11,四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分析认为,除了年初能登半岛地震的影响外,此前丰田公司部分汽车工厂因造假丑闻所导致的停产也是信心下滑原因之一。细分行业显示,汽车制造企业的信心指数由去年12月的28大幅下滑至13。
陈言认为,如果“日本制造”无法及时从根本上正视问题所在、挽回声誉,那对企业发展以及日本经济都将造成长远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由于入境旅游业激增等支持2023年增长的一次性因素的消退,预计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1.9%放缓至0.9%,2025年则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