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貧困村村民交朋友,仔細詢問對方需求; 挽起褲腳站在水塘裏,教村民如何下蝦苗; 把一到雨季就被淹沒的土路,修成寬闊馬路……在不少柬埔寨人眼中,中國朋友在當地做的事情“暖心又具體、樸素又務實”。 而正是這些點點滴滴彙聚的成果,一步步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在柬中關係發展學會會長謝莫尼勒看來,作為高棉的“鐵杆朋友”,中國正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與高棉分享發展經驗,這成為當下兩國攜手構建新時代中柬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
這是2024年9月25日在高棉磅士卑省拍攝的金港高速公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關注中國發展經驗
謝莫尼勒說,在他舉辦的講座上,高棉官員普遍關注的是中國的脫貧經驗。 他多次以自己參與的中柬友好扶貧示範村項目作為案例進行講解。 令他感觸最深的是,中國扶貧工作組走進村民家裡,細緻調研,詢問村民的需求,再按照每家的實際情況指導村民養雞、養牛、種菜。
2020年7月31日,村民在高棉幹丹省莫穆坎普縣斯瓦安普鄉的洗潔精加工廠展示生產的洗潔精。 中國援柬减貧示範合作項目推動這裡的兩個扶貧村持續發展,煥發出新活力。 新華社發
因地制宜授人以漁
湄公河蜿蜒流淌,流經之處分佈著眾多湖塘濕地,為種稻、捕魚提供了優良條件。 高棉很多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2021年以來,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吳旭幹多次前往高棉茶膠省,在當地村莊培訓農戶養殖羅氏沼蝦。 當地漁業比較粗放,有人以捕撈野生魚為生,有人雖養殖稻魚,但魚苗是雨季洪泛時帶來的野生魚苗,基本是“靠天吃飯”。
根據當地溫熱的氣候條件,吳旭幹選擇向農戶傳授稻蝦養殖技術,從如何清塘、下蝦苗教起,真正實現“授人以漁”。 幾個示範戶從去年9月到今年1月一個養殖季,每個蝦塘能創收3000美元,個大膏多的羅氏沼蝦賣到周邊的旅遊餐廳,成了招牌菜。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高棉留學生維拉博胡參與了這一項目。 他說,周邊不少農戶一開始堅持用土辦法養稻魚,但看到實際效果後紛紛主動前來學習。 “培訓1個示範戶,能帶動10個周邊農戶。”
近年來,中柬合作的橡膠、椰子、胡椒等多種作物示範基地落成,助力當地種植業增產增效; 中方舉辦香蕉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傳授水果種植產業化經驗; 雙方合作的高棉珍貴樹種繁育中心落成,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魚米走廊”合作中,出現越來越多中國團隊和科技人員的身影,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團隊懂得因地施策。”高棉農林漁業部分管水產養殖發展的司長泰索莫尼認為,中國幫助高棉拓展了農業長遠發展的路徑,助力整個地區的農業社區打造更具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中國的發展從來不停留在口號上。”高棉王家研究院院長宋杜曾多次前往中國學習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經驗。 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國農民在不適宜種莊稼的山坡種茶樹。 “高棉應該學習中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
“有路,就有希望”
4月12日,數千名高棉群眾手持柬中兩國國旗,早早來到斯登特朗縣,見證高棉71C號國家公路正式通車。
這條中企承建的國家公路平整開闊,通過大橋連接湄公河兩岸的磅湛省和特本克蒙省,串聯起多條省道和鄉村公路。
這條路先前有不少路段是土路,雨季會被淹沒,要划船才能通過。 51歲的磅湛省居民丹辛告訴記者,路修好後極大便利兩省間的通行,農戶運輸本地出產的木薯澱粉、腰果和橡膠更方便了。
這是在高棉特本克蒙省拍攝的71C號國家公路(無人機照片)。 由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高棉71C號國家公路4月12日在高棉特本克蒙舉行通車啟用儀式。 新華社發(尼多拉攝)
中國人常說:“要想富,先修路。”高棉諺語說:“有路,就有希望。”丹辛告訴記者,兩國人民都知道路會“引來人氣,帶來財氣”。
近年來,中柬關於“路”的故事不斷延展:中企建設的高棉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已通車超過兩年,公路沿線的沃薩村通過招商引資與三家服裝廠簽訂了建廠契约; 中柬友好扶貧示範村達弄村有了平整的水泥路,村民波索金在路邊開了一家雜貨店; 得益於中國企業搭建的“資訊公路”,外賣應用、網購平臺、打車軟件已在高棉大城市火爆起來……路,帶來了硬聯通、軟聯通,更增進中柬人民的心聯通。
這是2025年3月6日在高棉幹丹省拍攝的建設中的德崇國際機場。 新華社發(萬坡攝)
高棉發展理事會總秘書處副秘書長洪宋寧表示,互聯互通會促進經濟要素流動,帶來發展和繁榮,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的投入增强了當地人民的信心,讓他們感到生活更有盼頭。
洪宋寧說,從原來沒有路,到現在有一條條暢通無阻的大路,高棉的發展行程中,中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促進共同發展、攜手邁向復興的追夢路上,中柬這對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正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