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向海而生中非攜手走向深藍

  新華社奈洛比6月8日電題:向海而生中非攜手走向深藍

  中國和非洲大陸雖然相隔遙遠,但海洋拉近了雙方距離。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中非藍色經濟合作順時應勢,不斷深入,碩果累累。

  非洲大陸四面環海,湖河遍佈。 在非洲各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背景下,非洲急需解决人才匱乏、資金不足、漁業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 而中國在海洋漁業、船舶工業、港口建營等領域在全球處於優勢地位。 中非藍色經濟合作相得益彰,適逢其時。

  這是2024年3月1日在奈及利亞拉各斯州拍攝的萊基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韓旭攝  這是2024年3月1日在奈及利亞拉各斯州拍攝的萊基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韓旭攝

  小小銀魚豐衣足食

  午夜時分,一艘木制漁船停在近海,利用幾盞誘魚燈吸引魚群並撒網。 伴隨天光漸亮,漁民開始收網,滿載而歸或稍有收穫,漁船都將如期返回港口,將用冰塊保鮮的魚交給岸邊的工廠員工。

  這是穆罕默德·查米拉的日常。 過去37年間,查米拉只做一件事——在肯雅誇萊郡希莫尼鎮捕撈鯷魚。 在當地人眼中,這種銀色小魚富含多種維他命,頗受歡迎。

  早上9點前,一桶桶加冰的鯷魚被送到附近工廠。 工人清洗、加工、晾曬、挑揀後,將合格的小魚放入冷庫保存,等待運往中國加工成美味的小魚幹。

  “兩年前,我與中國公司建立夥伴關係。他們提供捕撈科技和新型漁具,我動員其他漁民一起進深海收穫更多鯷魚。”查米拉對此充滿感激,他靠捕魚養活8個孩子,與中國公司的合作改變了他長期拮据的生活。

  在肯雅野生水產品2022年獲得輸華准入後,一家中國公司將肯雅的300多公斤野生鯷魚運抵長沙,參展2023年的第三届中非經貿博覽會,開啟了肯雅野生水產品出口中國的行程。

  阿蔔迪·杜拉15歲開始捕魚,但依靠路邊售賣的模式無法帶來穩定收入。 與中國公司合作後,杜拉的漁獲不再擔心銷路,中國公司照單全收。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出口國。 近年來,中國與近20個非洲國家開展漁業合作,相關產品年產量約30萬噸。 據非盟資料顯示,預計2030年,非洲藍色經濟規模有望增至4050億美元。

  2023年6月22日,漁民在肯雅東部沿海地區捕魚。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3年6月22日,漁民在肯雅東部沿海地區捕魚。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休戚與共共向深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23年8月於南非舉辦的中非領導人對話會上,中方提出願實施“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畫”,著手推動漁業、近海水產養殖、海洋生物科技產品等領域交流與合作,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水產專家陳太華正蹲在池塘邊查看魚苗情况,一比特當地員工熟練地投喂飼料。 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是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烏干達(三期)南南合作項目水產示範基地,這裡的漁場排灌系統採用中國科技建設而成。

  2022年11月,陳太華等9名中國農業專家抵達烏干達,執行為期三年的農業技術合作任務。 當地漁戶主要養殖鬍子鯰、羅非和鏡鯉,由於不瞭解生物特性,也未打通銷售管道,最初對科技合作積極性不高。

  中國專家團隊因地制宜,設立面積1215平方米的稻田養魚示範池,投放鬍子鯰670尾,結合池塘養魚的投喂管道等實用技術,既降低水稻蟲害防治成本,又新增水產品收入,逐漸得到當地認可。

  截至今年3月,陳太華團隊已在烏干達10個地區開展了池塘養殖、稻田養魚、市場銷售等方面培訓,共428人參與獲益。

  位於印度洋西南海域的馬拉加西是世界著名蝦場,外匯收入主要依靠魚類和養殖產品出口。 2009年,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通過收購經營不善的馬拉加西漁業公司,進入該國漁業市場,多年保持盈利,用工本地化率超90%。

  “我2015年應聘入職,薪水很不錯,還可以資助父母。工作期間,我得到了公司資助的深造機會,已經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中水集團馬拉加西漁業公司會計師安尼薩告訴記者,她不光事業有成,還在工作中結識了同公司的海員丈夫,組建家庭。

  馬拉加西漁業和藍色經濟部長波貝爾·馬哈坦泰表示,藍色經濟是推動馬拉加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 歡迎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合作夥伴攜手推動本國漁業發展。

  百川歸海聚於一灣

  在漁業與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交流合作不斷加深的同時,中非港口航運物流進一步暢通。 海洋讓四海聯通,世界交融。 港口建設則是海上交通的基礎,滿載貨物的船舶在這裡停靠啟航。

  大西洋幾內亞灣岸邊的詹姆士敦是加納首都阿克拉的傳統漁業社區。 上百年來,這裡一直是當地最貧困的區域之一,設施破舊不堪的舊漁港阻礙了當地漁業進一步發展。 2020年8月,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正式破土動工,讓成千上萬居民感到振奮。

  功能齊備的碼頭,寬敞明亮的魚市……歷經三年多時間建設,一座現代化漁港已經完成,待移交加方正式投入使用後,這裡將變成一個集漁民靠泊卸魚、漁船維修,水產品儲存、交易、生產加工等功能的綜合體。

  詹姆士敦居民保羅·奧烏蘇難掩喜悅:“我們迫不及待想看到漁港投入使用,它將徹底改善漁民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水準,也將使詹姆士敦社區的整體面貌發生巨變。”

  2016年,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對巴塔舊港進行的擴改建工程竣工,這是赤道幾內亞建國以來單體投資額最大的超級工程之一; 2023年,由中國港灣承建的坦尚尼亞第一個現代化大型漁港——基盧瓦漁港項目奠基,作為坦桑政府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旗艦項目,預期成為啟動其新經濟領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2024年,由中企開發的奈及利亞萊基港迎來史上最大貨輪,奈及利亞港口擁抱大型集裝箱貨輪的夢想變為現實。

  以風為信,向海而興。 中企承建的一座座港口如同橋樑,將分散的非洲各國引向區域協同發展。 深水行舟,大宗貨物得以通達世界各處,一座座現代化港口猶如嵌在非洲綿長海岸線上的珍珠,閃耀絲路,聯通中非命運與共。

  坦尚尼亞畜牧和漁業部部長阿蔔杜拉·哈米斯·烏萊加表示,中國不僅在漁港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還在農業和漁業科技方面提供寶貴幫助。 通過引進先進的科技和設備,非洲國家農業和漁業產量顯著提高,群眾收入也顯著提升。

  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藍色夥伴關係原則”,“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等檔案。 中非雙方結成藍色夥伴關係,中非藍色經濟合作機制和平臺朝著多領域、全方位和深層次的方向不斷發展。 “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中非將繼續攜手合作,在浩瀚大海中實現共同繁榮。”烏萊加說。 (執筆記者:閆然;參與記者:楊臻、周楚昀、許正、聶祖國、淩馨、華洪立、李卓群)

  2023年6月22日,工作人員在肯雅誇萊郡希莫尼鎮晾曬鯷魚。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3年6月22日,工作人員在肯雅誇萊郡希莫尼鎮晾曬鯷魚。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3年6月23日,在肯雅誇萊郡希莫尼鎮,工作人員將出口中國的鯷魚幹裝車。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3年6月23日,在肯雅誇萊郡希莫尼鎮,工作人員將出口中國的鯷魚幹裝車。 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2年12月21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水產專家陳太華(右)與當地員工交流。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2022年12月21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水產專家陳太華(右)與當地員工交流。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2022年12月21日,當地員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照料魚苗。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2022年12月21日,當地員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照料魚苗。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這是2022年12月21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拍攝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池塘。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這是2022年12月21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拍攝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池塘。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

  這是2024年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 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 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 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 新華社發

  這是2023年6月15日拍攝的赤道幾內亞巴塔港。 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這是2023年6月15日拍攝的赤道幾內亞巴塔港。 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2023年6月15日,一艘貨輪停靠在赤道幾內亞巴塔港。 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2023年6月15日,一艘貨輪停靠在赤道幾內亞巴塔港。 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2024年1月29日,法國達飛海運集團一艘大型集裝箱貨輪緩慢停靠在奈及利亞拉各斯州萊基港。 新華社發(萊基港公司供圖)  2024年1月29日,法國達飛海運集團一艘大型集裝箱貨輪緩慢停靠在奈及利亞拉各斯州萊基港。 新華社發(萊基港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