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5%的AI論文與永續相關研究者:令人羞耻的數據

“我們分析了人工智慧賦能可持續發展的論文,發現1000萬篇英文發表的ICT(資訊和通信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相關的論文當中,只有2.5%是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這是一個非常令人羞耻的數據,對於像我這樣的人工智慧研究者來說,我覺得很多方面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近日,在中關村論壇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上,遠期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曾毅發出了上述感歎。 生成式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是當下最熱的話題之一,但曾毅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方向不僅僅是要賺錢,企業和學者都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政府要推動那些短期內不能盈利的人工智慧相關的應用,面向全社會推進重要的議題,特別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

在上述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2.5%的論文當中,曾毅提到,絕大多數是人工智慧與健康、人工智慧與優質教育結合的,為什麼是這兩個領域? “雖然這兩個領域非常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這兩個領域非常賺錢,另外的15個領域不太賺錢。”曾毅表示,現在人工智慧的產業和人工智慧的學者都不太關心其他的議題,這對於世界的發展是有相當大的問題的。

“也許並不一定幫助大家賺多少錢”,但在生態關係、文化傳承中人工智慧可以發揮賦能的作用。 曾毅表示,團隊做的一個研究是人工智慧助力共生生態關係的認知,“這個世界不一定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全世界有很多種動物和植物,它們是如何與人類進行關聯的,我們現在基於人工智慧的科技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去繪製這樣的共生圖譜,讓大家看到人與其他的動物之間的關係。”

另外人工智慧也可以賦能文化傳承,當我們走向全球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文化之間的割裂,因為大家的價值觀有一些差异,“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在申請的時候都要講其獨特性,但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告訴我們,實際上這些自然文化遺產之間的連接遠遠大於它的獨特性。”

人工智慧確實會賦能千行百業,但也有可能潜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去解决勞動替代的問題。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有一項是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但未來如何避免AI對勞動就業的潜在影響,探索更好發揮人類創造力和智慧的新途徑,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需要規避的風險。

此外,人工智慧也會給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發展和零碳的問題,“大家現在都在追求大數據大算力,但是未來一定需要去用更綠色的能源和更低碳高效的管道去實現人工智慧科技,以使得我們在智能化轉型的同時貢獻於零碳的目標。”

曾毅提到,美國的AI治理在全球做得是最好的,同時美國人工智慧風險相關的報導占全世界的63%,而中國在風險報導方面占全世界的9%。 2022年到2023年,人工智慧風險的數量在全球增長了10餘倍,預測顯示2024年人工智慧的風險將比2023年再多10倍。

“人工智慧的能力建設不僅僅包括去構建數據和知識平臺軟硬體的基礎設施以及應用的服務,它還包括AI治理的能力、人才培養的能力,以及提升公眾AI素養的能力。”曾毅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一定會走向世界,但走向世界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全球發展的問題,第二是國際治理的問題。 在全球永續發展中,我們還有很多目標做得不够好。

在此次論壇,遠期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同期發佈了《行動倡議》,倡議通過具體行動實施推進人工智慧賦能可持續發展,《行動倡議》指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應注重潜在的負面影響,例如盡可能採用綠色能源和低碳高效的人工智慧科技,在採用人工智慧賦能的同時,注重對勞動就業的潜在影響等。

“這是一個人類與生態構成的世界,現在人工智慧仍然犯很多人不犯的錯誤,所以它仍然有很多風險,人類與世界可以被AI輔助,但是不應該被AI所主導,人工智慧不必無所不在,我們應該負責任、穩步地發展與適度地使用,這樣的話才能使人工智慧穩步發展。”曾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