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牌重工業巨頭陷數據篡改醜聞,“日本製造”緣何近來頻頻失色?

近日,“日本製造”再遇危機。

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4月24日,日本大型重工業公司IHI宣佈,其子公司IHI原動機曾篡改船舶和陸地用發動機的燃油數據。 為了讓測試數據看起來更“漂亮”,2003年以來,該公司生產的5537臺用於船舶等設備的發動機中,

25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已進駐了IHI原動機公司位於群馬縣和新潟縣的兩家工廠,對發動機數據篡改一事進行調查。 據悉,前者可能從2001年開始同樣造假,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院長陳言告訴第一財經,日本有三大重工業巨頭

IHI相关产品(来源:公司官网)IHI相关产品(来源:公司官网)

從造船業起家

據日媒報導,此次曝光的問題源自公司內部人員的舉報。 現時,IHI原動機公司主要在兩方面進行了造假,即出貨前進行測試量測的引擎油耗數據,以及引擎的氣體排放量。 其中,引擎油耗數據造假,並不難理解,比如同類產品中,組織油耗量越小的產品越容易受到買家青睞。 而引擎氣體排放量方面的造假,則對於以“綠色”為賣點和吸引點的IHI原動機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打擊。

據悉,問題產品除了用於船舶外,還涉及火車和發電設備。 日本海上警衛廳和北海道旅客鐵路公司是IHI的客戶,使用了公司載有問題發動機的相關產品。 此外,還有43臺被用於核能電廠的緊急發電機上。 現時,廠商方面表示尚未收到相關產品在安全方面出現問題的報告。

針對數據造假問題,日本國土交通省已要求企業進行自查和整改,並在5月末之前提交報告。 這一措施使得IHI所製造的發動機暫時無法交付。

對於此次IHI被曝光的數據篡改醜聞,讓陳言印象深刻的是,首先造假時間之長,從上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長達30年之久; 其次,造假數量也頗為巨大,有問題的發動機占比高達79%,“這些設備多用在船舶上,好在現時還沒看到因造假出現重大的機械事故,基本局限在能耗領域數位的調動。如果出現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公司網站資訊顯示,IHI創辦於1853年,起初僅在石川島附近建設造船廠,至今擁有160年以上。 一戰後公司開始涉足汽車及飛行器製造業務,此後通過各種收並購不斷壯大。 2007年由原先的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更名為現在的IHI。 在160多年的歷史中,IHI曾經創下了多個“第一”,比如製造了日本民間的第一艘蒸汽船、日本第一個液化天然氣(LNG)存儲罐,以及世界最長的吊橋-明石海峽大橋。

就公司涉及的業務範圍來看,IHI其實在工程機械、航空、海洋經濟等領域均有涉及,但發動機是相對主營板塊。 除了製造航空發動機,IHI也承接航空發動機的維護保養工作,更是日本重要的軍事防務產品供應商。

當然,隨著市場變化,IHI也在靈活應對,調整其產業佈局。 比如航空宇宙產業曾在1965年僅公司總體份額占2%,但如今已是公司最賺錢的產業。 IHI最早參與了日本的航空宇宙科技的開發,設計、生產火箭發動機的覈心部分。 比如備受日本各界關注的小型火箭“埃普西隆”以及日本首款私營火箭Space One KAIROS等,都由IHI航太部門參與研發。

最新消息顯示,4月19日IHI公司宣佈在氫燃料電池和飛機電氣化科技的開發方面取得進展。 公司表示,這兩項科技與日本的下一代飛機開發專案有關,將持續至2029年,“這種零排放裝置可為一款40多個座位的電動飛機提供動力,巡航時間超過3小時。”

製造業醜聞拖累經濟

其實,IHI子公司涉嫌篡改發動機數據,並不是與日本製造業相關的首起醜聞。 近年來,日本製造業廠商各類違規和造假醜聞時有發生。

據新華社報導,今年1月29日,作為日本車企巨頭豐田的子公司,豐田自動織機公司生產的4款發動機被曝“尾氣排放測試數據造假”,豐田汽車决定停止相關柴油車出貨。 就在去年12月底,同屬豐田子公司的大發工業承認,公司存在174項違規操作,將暫停國內外所有正在生產的車型出貨。 此前,大發還被曝出汽車側面撞擊安全性測試數據造假。 當時由協力廠商調查委員會公佈的報告顯示,大發工業公司數據造假的問題由來已久,但從2014年開始,開始出現群體性違規。 報告還指稱,現場負責人在生產時間表和成本控制等多重壓力下,被迫實施舞弊。

而在更早的2021年,三菱電機被曝產品檢驗數據造假,且可能持續30年之久; 同年,製藥企業小林化工也被曝造假,累計已有200多名患者在服用該公司藥品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健康受損。 2017年8月,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深陷“造假門”,被曝產品篡改數據、以次充好。 神戶制鋼所彼時承認,相關產品用以製作汽車、新幹線和飛機等,交付給了總共大約500家國內外客戶,涉及汽車、鐵路、航空、航太等眾多行業……

陳言告訴第一財經,其實外界一直對日本企業的產品非常信任,但現在不僅僅是中小企業,諸如豐田等大企業也頻頻陷於造假醜聞。 “當企業不再追求質量和真實性,在無法完成好的質量、節能模式時,選擇以造假維持表面,會給社會帶來對日本產品巨大的不信任。這是日本企業必須要解决的重大問題。”他說道。

陳言強調,尤其是當前日本製造在價格、品牌、質量等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挑戰時,當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處於下行通道時,比如製造成本和製造時間有限等,後續企業的應對值得觀望。 他希望日本企業能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中,繼續保持沉穩的生產方式,而不僅僅追求表面數據。

也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採訪對象告訴第一財經,其中既有日本企業文化的原因,也與日本企業缺乏創新驅動密不可分,“比如現代企業治理理念與日本傳統企業文化和管理觀念出現了隔閡,導致日本企業在追求短期收益和長期經營戰略之間出現諸多問題。”

日本製造業在深陷各種醜聞之際,日本經濟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拖累。 日本央行今年4月1日公佈的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結果顯示,3月日本大型製造業企業信心指數從去年12月的13下滑至11,四個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分析認為,除了年初能登半島地震的影響外,此前豐田公司部分汽車工廠因造假醜聞所導致的停產也是信心下滑原因之一。 細分行業顯示,汽車製造企業的信心指數由去年12月的28大幅下滑至13。

陳言認為,如果“日本製造”無法及時從根本上正視問題所在、挽回聲譽,那對企業發展以及日本經濟都將造成長遠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由於入境旅遊業激增等支持2023年增長的一次性因素的消退,預計日本今年的經濟增速將從2023年的1.9%放緩至0.9%,2025年則為1%。

掃碼分享
www.ecbn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