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驅動的新興產業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引擎。
4月26日,德勤發佈《2023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高成長40强及明日之星項目報告》(下稱“報告”)稱,2023年大灣區40强企業三年累計營收增長率的平均值為1506%,前十名上榜企業三年累計營收增長率達4612%,明顯高於2022年。
2023年大灣區高科技40强上榜企業主要聚焦於軟件和互聯網行業,是占比排名前兩位的主要行業。 此外,生命科學行業取代2022年較熱門的高端裝備,成為本次第三大熱門行業,標誌著該行業在科技界的快速增長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從細分行業來看,泛互聯網平臺服務是大灣區高科技40强企業的主要細分領域,其次是泛AI軟件、大數據、車聯網、商用軟件和生物製品與科技等新興細分領域。
(”,)
(”,)
就大灣區明日之星企業而言,相較於2022年,2023年上榜企業行業分佈更加均衡,硬體和生命科學仍然是排名前兩位的一級行業。 同時,2023年來自清潔科技行業的企業明顯激增。 互聯網和高端裝備也作出了較大貢獻,合計占上榜企業的四分之一。 在細分行業方面,生物製品與科技、新能源和智慧製造是大灣區明日之星企業的主要細分領域,其次是機器人、泛互聯網平臺服務和消費電子,數位科技賦能製造業的趨勢持續凸顯。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此次進入明日之星企業榜單,公司董事長陳天藍告訴記者,公司產品有出海計畫,希望通過香港這個平臺去到全世界。 未來計畫在香港設立一個海外的分中心或者是總部,在當地做一些臨床測試,資料同步共亯到國內申請相關認證。 另一方面,在香港開展相關工作之後再去到海外,如東南亞或歐美等地區。
深圳元象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是明日之星企業第三名,公司聯合創始人王楠則表示,元象跟很多香港高校有深度合作,當前已在香港尖沙咀設立一個辦公室,未來考慮吸引更多本地的AI領域人才,以及吸引更多國際AI人才加入設立在香港的辦公室。 另一方面,無論是VR還是元宇宙亦或是更未來的東西,國際範圍很多不同企業對此嘗試意願非常高。 元象所在領域並未有特別多的創業公司。 考慮把香港作為第一站,然後去想怎麼樣聯動或出海。
德勤中國華南區首長合夥人歐振興表示,大灣區領先科技企業眾多、高端科創人才聚集、科研產業綜合能力强。 他亦有指出,大灣區培育科創企業的效果顯著並躋身全球TOP100科技集羣前列,但區域產業發展不均衡或影響創新的溢出效應。 大灣區“9+2”城市群各有產業定位,同時也存在良性競爭,他建言區內政府進一步加強制度創新,以促進協同融合發展並實現優勢互補。
歐振興還提到,有超過七成的受訪大灣區企業有融資計畫。 在考慮擴張及選址要素時,超過六成的受訪企業認為,市場獲取是最重要的企業選址因素,其次是營商環境和經營成本。 現時經濟充滿挑戰,政府補貼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政策手段,依然是科技企業最期待獲得的資金支持來源。
在活動現場,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致辭時表示,香港未來發展依託科創,目標是要致力於讓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在過去大概六七年時間裏,特區政府投入超過兩千億港元來建構整個科創生態系統。 基礎科研要進一步發展,必須依託中游成果轉化,以及對接下游市場,要有下游商品化產業化。 除深化基礎科研能力外,還要建構屬於自身的科技產業體系。
德勤大灣區高科技高成長項目首長合夥人羅遠江則認為,隨著大灣區成為中國企業出海、佈局國際市場的重要一環,香港可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自由港、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多重優勢,幫助內地金融服務、生物技術、跨境電商、消費電子、製造業等不同領域的企業滿足融資需求和實現國際化發展。
當談到大灣區科創企業出海的挑戰時,羅遠江告訴記者,就他接觸到的有出海需求的企業來看,第一點是,他們缺乏對當地政策的瞭解和相關資源。 第二點是,受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行業的企業融資較為困難。 投資機構或家族辦公室也面臨轉型,尋求好項目和好人才,對投資項目的要求、團隊投資回報的期望變得更高了。 最後一點是,對於某些產業來講,拓展國際業務需要在海外設定資料中心,把內地跟國際的數據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