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柳葉刀綜合醫院內,一名護士熟練地為患者輸液,隨著藥物逐漸起效,患者症狀也得以緩解。 這名患者使用的藥物來自一家中國企業設在當地的工廠。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醫藥企業奔赴非洲投資設廠,既幫助這些非洲國家提升本土製藥能力,也為當地培養更多行業人才,長效賦能“非洲藥、非洲造”,搭建“健康絲綢之路”,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走進非洲造福當地
非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資料顯示,非洲99%的疫苗、70%至90%的藥品和醫療設備需要進口。 不少非洲國家一直為藥物短缺所困,即便是每日使用的生理鹽水也常依賴進口。 醫療衛生合作是中非合作重點領域,中國藥企為非洲患者帶來福音。
2018年10月,三聖藥業有限公司在埃塞投產。 三聖藥業總經理江智文介紹,企業現時年產大輸液1000萬袋、小水針3億支、固體製劑50億片。 其中大輸液以氯化鈉、葡萄糖等基礎輸液為主。 柳葉刀綜合醫院的大輸液藥品,很多都來自三聖。
“公司生產的都是埃塞市場需要的藥品。以前當地藥品大部分靠進口,現在减少了進口採購,不僅節約外匯,也有利於當地基礎醫藥工業發展。”江智文日前接受採訪時說。
三聖藥業科技經理卡薩洪·阿萊穆告訴記者,去年他的妹妹產後大出血,醫生給她用了中國藥企生產的藥品,把她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
許多中國藥企走進非洲,紮根當地。 在西非國家馬利,人福非洲藥業於2015年在巴馬科建成投產,成為馬利第一家當地語系化藥廠,也是西非地區建設標準最高的現代化藥廠。 時任總統易蔔拉欣·凱塔曾評估說:“這個中國藥企讓馬利人民受益,幫助我們獲得自主生產藥品的能力,結束馬利不能生產藥品的歷史。”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2024年世界瘧疾報告》,2023年全球瘧疾病例中,約95%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世衛組織非洲區域。 在西非國家象牙海岸最大都市阿必尚附近,集藥品研發、製造及物流配送為一體的複星醫藥象牙海岸園區正在加緊建設,一期項目預計2025年竣工,將主要生產抗瘧疾藥物和抗生素。
除了藥品,醫療器械也是非洲所急缺的。 去年3月,中企投資建設的福凱醫療(肯雅)工廠在肯雅塔圖工業園正式投產,主要生產醫用一次性手術衣和外傷護理產品。
新冠疫情期間,華大基因在衣索比亞、安哥拉、加蓬、多哥、坦尚尼亞等國建設“火眼”實驗室,中非科技人員共同操作,識別病毒毒株、檢測核酸樣本,為非洲抗疫貢獻力量。 去年華大基因還在盧安達開展宮頸癌篩查項目,幫助當地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授人以漁前景廣闊
要實現醫藥生產當地語系化,人才培養是必要環節。 “我們和當地大學簽署了合作協定,選拔藥學系學生去成員企業實習、接受培訓,他們回國後再到象牙海岸園區工作。”複星醫藥副總裁蘇莉表示,園區預計將為大巴薩姆地區帶來近1000個就業機會,有效促進象牙海岸製藥工業發展。
在三聖藥業位於埃塞東方工業園的廠房裏,現代化的生產線有序運轉,非洲員工身著制服,一絲不苟地操作機器,配寘和檢驗藥品。 阿萊穆加入三聖前曾在本地製藥行業從業多年,他認為中企先進的製藥科技和工藝流程,使他進一步提高專業能力,為職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
江智文介紹,現時三聖有約300名本地員工。 “剛畢業的學生進入公司後要進行專門培訓,考核通過才能上崗,這也為埃塞的基礎醫藥工業和衛生系統培養了一批人才。”
在去年9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方宣佈了未來3年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伴行動,其中的“衛生健康夥伴行動”提出,推動中國企業投資藥品生產,對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去年8月,中企非洲生物化學公司與坦尚尼亞桑吉巴政府簽約,項目聚焦於研發和生產針對非洲地區常見疾病及新型傳染病的創新藥物和疫苗; 9月,江蘇艾迪藥業、中非發展基金、南京藥石科技與奈及利亞菲森藥業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推進奈及利亞新建合資藥廠項目。
去年10月,極嘉(北京)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與尚比亞工業發展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建設霍亂疫苗生產廠。 尚比亞總統希奇萊馬在簽署儀式上表示,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體現。 建設疫苗廠不僅提升尚比亞公共衛生能力,預防控制傳染病,而且惠及周邊國家,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從生理鹽水到疫苗,從藥品到器械,從設備到科技……中企在中非醫療衛生合作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顯著提升非洲國家的藥品生產能力、降低進口依賴、培養醫藥人才,未來更多合作項目將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