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公佈第二批《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響應要素跨境流動需求,金融等多個領域跨境合作加强。 未來計畫完善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建立粵港澳三方常態化溝通機制。
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特點的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方面的推進難度各异。
5月13日,廣東省大灣區辦正式公佈第二批《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下稱《典型案例》),共16個案例,其中5個要素跨境流動類案例,5個民生融合類案例,3個營商環境類案例,3個重大平臺建設類案例。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我們的體會是根本在於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積極尋找粵港澳三地規則制度的最大公約數,努力把制度差异轉化為發展動力。”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
未來,大灣區將持續深入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首先是强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 朱偉表示,將進一步完善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建立粵港澳三方常態化的溝通機制,積極向國家爭取有關工作許可權,為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撐。
同時還將推動重點領域推進規則銜接。 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民生融合等領域中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項目化、任務化、清單化、台賬化推動落地一批標誌性政策事項。
此外,將會發揮好重大平臺的示範帶動作用。 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臺為載體,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集成銜接,將重大合作平臺的先行先試政策複製推廣到大灣區,以“點”帶“面”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切實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准。
響應要素跨境流動需求
如何響應人員、貨物、資金等跨境流動需求,成為近年來大灣區加强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發力方向。
朱偉介紹說,廣東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證政策,受理人才簽證超1.9萬人,促進各類人才在大灣區便利通行。 創新“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人員通關效率和感受度提升。 推出“跨境理財通2.0版本”,進一步優化准入條件、拓寬產品範圍,參與投資者人數超7萬人。
粵港澳三地居民跨境往來中,普遍存在服務資訊分佈散、身份認證門檻高、支付應用操作繁等痛點堵點問題。 據第二批《典型案例》,2023年12月正式上線的“灣事通”(粵港澳跨境綜合服務平臺)針對上述情况,以數位化為切入點,聚合數位政府改革建設基礎能力和數位化龍頭企業優勢資源。 不同於傳統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建設模式,該綜合服務平臺參建力量多元化,創新“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建設模式,打造多元投資矩陣。
“灣事通”對以數位化手段推進規則銜接具有示範意義,該平臺首批上線服務超100項,涵蓋跨境證件辦理、流量辦理、交通出行、一碼支付、就業招聘、就醫買藥、吃住遊資訊等服務,日均活躍用戶數3萬餘人(週末高峰值超8萬人)。
除“灣事通”外,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區亦有上線,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職業資格認可的深入,港澳律師內地執業試點工作的開展,推動港澳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地執業。 183項“灣區標準”和15個“灣區認證”項目的發佈,以先進標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
金融、醫藥等多個重點領域跨境合作加强
大灣區發佈的第二批《典型案例》,涵蓋金融、醫藥等多個重點領域的跨境合作。 檔案提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在澳門首發貼標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綠色債券,打造了“廣東主體發行、香港認證支持、澳門市場上市、資金在灣區綠色項目運用”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投融資聯動示範模式。
該筆債券經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省財政廳、香港品質保證局(協力廠商綠色認證機構)、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債券主承銷機构)等部門協同,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在澳門首發。 該筆債券是全國首筆採用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標準發行的省級地方政府綠色債券,也是我國內地發行主體在澳門發行的首筆地方政府綠色債券,這進一步豐富澳門債券市場品種,促進粵港澳綠色金融標準對接和綠色債券市場聯動。
據瞭解,該筆債券於去年8月31日在澳門成功發行,發行金額10億元,債券期限為3年,票面利率2.55%,募集資金將用於粵港澳大灣區污水防治269個項目。
醫療、生物醫藥等領域的跨境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樣引起關注。 在生物學科研領域,廣州市試點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於去年先後印發兩批科研用物資跨境正面清單。
其中,針對現時科研用物資通關障礙較大的特殊物品及動植物源性生物資料,按照循序漸進、科學、安全推進試點工作的考慮,最終認定動物幹細胞等29項物資納入正面清單。 同時,對納入正面清單的物品建立快速通關機制,實施優先辦理檢疫審批、單證稽核、檢查等系列便利化措施,並簡化辦理減免稅相關流程。 截至目前,已推動試點單位實際享惠進口貨值超過3億元,實際减免稅額超過3000萬元。
在醫藥領域,中山市率先打通“境外持有+境內生產”的委託、生產、銷售三大環節,實現香港聯邦製藥廠出品的“維他命C泡騰片”在中山投產上市銷售,開創“港藥粵產”的先河,為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探索了新路徑。
截至今年2月,該產品累計在中山生產1898.65萬片,內地及境外銷售1399.8萬片。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合作創新地使用香港藥品生產過程控制流程。 引入港方藥品生產器械、人才、工藝,銜接香港藥品生產規章制度,確保跨境生產藥品質量全過程可控。
深圳則開展醫院質量評審國內國際標準轉化,與國際標準銜接的醫院評審認證體系完善了國內醫院評審制度架構與標準體系,便利國內醫療機構參與國際醫療事務以及國際患者在國內接受優質醫療服務。 現時,北京、廣州、深圳、珠海、香港等5個都市13家醫院參與首批認證,其中內地醫院共9家。
其中,注册成立非營利性協力廠商醫院評審評估研究中心獲批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研究試點單位”。 編制的《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准(2021版)》,以97%得分率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ISQua)認證,成為全國首個經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
會上,朱偉介紹道,將持續推進“港澳藥械通”,累計準予19家指定醫療機構和56個大灣區內地臨床急需的港澳藥品醫療器械,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用藥用械需求。
第二批《典型案例》提及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河套等地探索跨境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成果,重大合作平臺先行示範效應正在放大。 橫琴在全國率先實施“分線管理”,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員進出更加便利的創新政策相繼落地。 前海在跨境民商事法律服務領域先行試驗,率先實施“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 南沙重點圍繞營商環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積極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河套重點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創新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