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布新质生产力量化目标,多地强调“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全国主要城市和不少省份都制定出台了行动方案或实施意见。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5月9日,在解读《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上,湖北明确了该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述量化目标。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正斌介绍,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有基础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今年一季度,湖北GDP增长6.1%,主要指标高于全国、领先中部。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成绩亮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数字经济营收增长2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9.6%。2024年国家科技奖项提名中,湖北入围数量跃居全国第2。

据了解,《实施意见》共7个方面内容、18条具体措施。在激活核心要素方面,提出打造“双中心、三走廊、四平台”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力争每年开展15项左右跨学科颠覆性技术研究,每年突破30项左右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全省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在夯实产业支撑方面,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引领“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重点是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算力、存力、运力和绿色电力“四力”倍增,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布局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高端AI芯片提升、量子科技攻关、脑机接口融合、合成生物引领等8大重点工程。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周开斌介绍,湖北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和北斗产业五大优势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占到规上工业的六成以上。汽车、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向新而行,今年一季度,湖北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1%,同比提高10.4%。在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特色产业方面,今年一季度,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8.7%。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陈俊介绍,湖北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其中九峰山实验室组建两年多以来,已吸引海内外400多位高端人才加入,成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重要研发基地。为畅通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新通道”,湖北建立了“三网一包”服务体系,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802.2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59.8%,排名由全国第7跃升至全国第3。湖北还在人工智能、6G、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新质生产力”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以来,全国主要城市和不少省份都制定出台了行动方案或实施意见。

从共性措施来看,各地均强调“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建设科研中心、实施科技项目、加强研发投入等手段,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引入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本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